“生生”是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独特哲学智慧。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生生”观念及相关问题展开的阐发与争鸣,不仅激发了中西哲学思想的深层次对话,更为开拓中国哲学当代进路注入了思想活力。11月26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等机构主办的首届生生哲学高端论坛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关于哲学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等论题的探讨,展示了“生生”哲学在不同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中的思想魅力。
生生要义的多维度阐发
追溯中国哲学思想源流,在《易传》《中庸》等早期儒学著作中,以参赞化育的生生观念揭示天人万物的创生规律,奠定了中国哲学两千多年的思想旨趣和生命关切。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提出,中国哲学是参赞化育之学,本质上是生生之学。而生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则涵盖了以天地宇宙的生生为基础,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以诚仁义礼智与格物致知为抓手,以参赞化育为核心,以成己成物为宗旨五个方面。“生生是儒家理解宇宙万物的根本方式。”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基于对儒家关于万物化生本根观念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儒家所确定的“本体”,都具有自我否定特性而指向生命本身。
(资料图片)
“生生之谓易。”《周易》的第一要义是生生,也是这一思想最早得以阐发的经典文本。不少学者注意到,《周易》以生生要义建构了中国哲学形而上的宇宙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忠军认为,从宇宙本体论看,生生是宇宙本体的本质属性和天地属性,也是宇宙的序列展开;从人本论看,生生是人类属性,并贯穿人类文明的始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表示,古代中国宇宙创始论是一纯粹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主张宇宙本于道,是道的自然之意发动,道因意识的生生而开显。
学界对生生内涵的分析,涉及宇宙论、认识论、人性论等不同角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丁四新认为,“性”和“生”具有对应性,并通过生成关联起来,“性”概念的出现以“生”为前提。人性善恶问题,其实就是人当下的生生问题。
“生生”观念,凸显了中国哲学对生命的本体和本质的思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从性命论的角度,将生生的三重含义总结为出于自然本能的生、对生的反思性确认和从生到死的过程。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刘云超看来,以“生生”观念为核心的生命儒学,既包括“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命本体论,也包括“天命之谓性”“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生命本质论。既有“人最为天下贵”“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论,也有“穷理尽性至命”“知行合一”的生命修养论,还有“民胞物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命境界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从道德本体、道德过程和天人关系三方面,说明了儒家生生伦理学中“生生”的含义。道德本体的生生,指由孔子的仁和孟子的良心合成的仁性,它有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两个来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道德过程的生生,指仁性和智性的双向互动;天人关系的生生,指人赋予天以道德并达到与天的一致。这三方面是儒家生生伦理有别于其他研究的显著特征。
中西哲学在对话中会通
在中西哲学对话中,西方哲学研究者对中国哲学作出了独特的阐发,西方哲学也为理解“生生”思想提供了更多元的方法和角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认为,西方哲学的“存在”与中国哲学的“生生”提供了中西比较哲学的框架性起点,二者体现了两种形而上学传统的框架性差异。比如,中西哲学分别以阴阳和实体解释变化,前者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变化的特点,而后者基于存在的实体论,以四因说推导出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由此展现了不同的创生论。
生生哲学对事物变化的过程性理解也吸引了西方哲学研究者们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认为,“生生”观念体现了过程世界观。在他看来,“生生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的动力,提供了无限生成的世界。在“生生论”的视角下,人类是通过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经验成长来定义的。
有学者注意到,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思想具有思想对话的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治平认为,海德格尔哲学所使用的Ereignis(王庆节先生译为“自在起来”)概念不仅有助于更好理解存在的真实意义,而且能够实现与“生生”思想的哲学会通。从本体论来看,人的本质是在生生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断的生成性。存在的本质在生生和存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解,最彻底的存在论蕴含着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的生态哲学精神。
探寻当代生生哲学的崭新范式
基于生生哲学,当代哲学范式有望发生革新。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蓉蓉对生生范式的哲学特征作出了概括,她认为,“生”将现实和人类知识建构成一种简易、整全和灵活的模式。生生范式将实体作为一种自我生成和自我组织的机制,将万物起源、宇宙结构、变化来源和生命延续等哲学问题连贯起来,通过连接不同类别和种类的现象,实现了理论深化。
生生观念由中国传统哲学生发而来,理性反思中国传统哲学,有助于利用生生哲学作为开辟当代哲学路径的思想资源。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学而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认为,生生之仁突出了生命体的生存,而依靠仁为核心而建构的传统仁学将人视为一种生物,忽略了人与单纯生物的区别。对人类来说,生生不息之仁是反思主导下的超越性存在。走出仁学的藩篱,走出物化的传统,是生生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从“生生”在《系辞传》中的原初含义出发,阐释了“生生”观念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转化的可能。在他看来,“生生”观念基于生的观念,而生的观念包括《周易》之前“天地”之“生”的观念和《周易》中“生”的观念。“生生”是一个存在者化的观念,是作为形上存在者的“天地”之运行。对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化与发展来说,“生生”观念需实现存在化、生活化。这种“生生”观念,指存在的生成性与创生性,不仅创生一切“形而下者”,而且生成一个“形而上者”。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