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文明交流互鉴故事常写常新

2022-12-07 10:41:30 来源:教育之星

中外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浪潮就是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史上的一幅精彩画卷,从画卷中可以看到商人、士兵、士人、官员、帝王等,各色人等闪现其间,各方力量互相碰撞,各种思想借此传播。历代学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迭出,已达到相当之广度与深度。但面对这座思想资源的“富矿”,仍一直有钟情者钻研其中,并不断有令人惊喜的新收获。

重新发现“消失的铺路人”

《消失的铺路人——罗明坚与中西初识》(钟永宁著,中华书局2022年4月版)选取汉学家罗明坚为主角,将对罗氏人生经历的梳理与所处时代背景的把握相结合,致力于为读者呈现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兴起之初曲折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图景。


(资料图片)

在作者看来,以往研究往往将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之功,一股脑算在后来成功进入北京的利玛窦头上,而对创造了中西文化交往史上多个“第一”的罗明坚忽略不提或作为利玛窦的陪衬一笔带过。事实确实如此,有关罗明坚其人其事常被遮蔽于利玛窦的形象之下。那么罗明坚在中西初识和文化交流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解蔽或者说重新发现这位“消失的铺路人”,构成该书创作的主要出发点。

全书共有八章,先述后论,可分为故事和研究两部分。第一至七章即故事部分,分别名为敲门、东奔、登堂、入室、蜜月、秋瑟、西走。第八章即研究部分,名为罗明坚和他的世界。故事的起点可追溯至大航海时代,作者以横跨中西万里的全球视野,记述了罗明坚进出中国和在中国生活的历史细节。在研究部分,作者又利用不短的篇幅,探讨罗明坚与相关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从故事到研究,作者耗时多年、费心费力完成了一次独特的尝试。正如后记中所述:“还原一个具有标本意义历史人物的鲜活生命历程,弄清其交往的人、经过的事,让读者感知个体命运与社会的关联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比抽象地分析总结其学说、思想和历史影响之类更加艰难。”

交流超越隔阂 互鉴超越冲突

该著努力克服谋篇布局的种种不易之处,体现出雅俗共赏、深入浅出、中西会通的鲜明特色。

其一是趣味普及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该书阅读门槛不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给人的阅读体验首先是线索清晰,娓娓道来,行文生动流畅,语言清新自然。但文内处处可见的脚注,表明该书并非作者天马行空、添油加醋的产物,而是史料钩沉、潜心研究的成果。对照正文内容与书后罗列的古籍、著作、论文、外文文献目录,足见作者驾驭材料的治学功力。

其二是微观人物与宏观历史相结合。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通常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既要避免流于宏大叙事,又要避免陷于细枝末节。作者把对罗明坚的研究与对其所处时代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书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罗明坚,但也有王泮、陈瑞、郭应聘等中国官员士人的身影。显然,作者的写作宗旨既不仅仅是勾勒一位西方汉学家的生平事迹,抑或介绍他对于中西文化交往的开创之功,而是在此基础上让读者体悟个体命运与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的关联性。

其三是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相结合。罗明坚不但是西学东渐的先驱,而且是东学西渐的先驱。他晚年在欧洲游说周旋时,曾向西班牙国王献上一份《四书》西班牙语译本,这是西方人首次以“四书”概念将中国儒家经典介绍到欧洲。他还编制了《中国地图集》,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

全书的落脚点是还原罗明坚的形象和贡献——既秉承西方文化,又尊重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礼俗,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平等包容意识,开创了中西文明对话、文明互鉴的先河。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坚持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如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今天的我们仍可从罗明坚的故事中获得经验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