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问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深入探索其人口圈层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厘清人口聚集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对发力解决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从区划到圈层——国际视野下的京津冀人口发展》(尹德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一书基于人口圈层结构理论,立足本土实践、定位全球视野,从学理和应用层面探讨了京津冀人口聚集演进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为认识和探索城市群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人口规模聚集效应保持一定的圈层对称性
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同时是人口极化效应比较突出、区域落差较大的地区。该书通过翔实的数据,生动展现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人口协调发展的新趋势:自2015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人口在全国占比下降、区域人口重心开始从往区域的东北向移动转为向南偏移、京津两市人口占比由升转降、京津廊人口吸附力显著增强等新情况、新特点。这些特点为我们把握京津冀城市群人口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
当然,理解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现象不能仅仅局限一隅,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坚持“跳出京津冀看京津冀”,从全国城市群的对比性分析与全球城市圈层的综合视野中去揭示问题,认识和探索区域人口均衡协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性。作者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在内的我国代表性城市群人口分布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多数城市群正在经历从中心城市极化向城市群极化再向区域组团极化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人口规模聚集效应始终保持一定的圈层对称性,即人口吸引聚集能力不断向外部圈层扩散的同时,城市群内部的规模聚集效应出现下降态势,最终使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演变正是这样一个发育过程的生动体现。
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到全球城市群,通过比较京津冀城市群与北美东北部城市群、东京都市圈、多伦多都市圈等城市圈层的人口分布变化特点,作者发现了“城市群人口重心波浪式外推”“中心城市半径30公里圈层的人口比例相对稳定”“人口空间分布从剧烈变动到趋于稳定大约经历50年周期”等城市群人口演变发展的相关规律,提出推动“单一城市”规划向“全局式”城市群区域规划转变的必要性。这些发现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京津冀人口分布、集聚与扩散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为分析研判未来京津冀人口发展趋势,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京津冀圈层人口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在人口圈层中探索区域发展问题
该书展现了中国人口学研究者一贯的政策情怀,即针对如何推动京津冀人口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书中指出,面对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面临的人口风险及其发展走势,要始终坚持在人口圈层中思考和探索问题,着眼在拉齐城市群公共服务水平、谋划城市群节点城市错位发展、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培育城市人口韧性、增强区域圈层活力、建设人口反磁力“微中心”等方面,将区域发展与人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战。
所谓“营城聚人”,是指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集聚,当然,人口过度集聚也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问题。究竟如何看待人口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该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问题的新视角——圈层结构理论。在这里,“圈”体现了向心性,“层”揭示了分异性,在圈层中展现人口聚散的内在关系,通过对人口圈层的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比较,我们能够清晰勾勒人口与城市群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制定城市规划与人口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总之,这部著作将人口问题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思考,放在区域协同、国家发展与全球竞争的格局中研究,既有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又有系统严密的政策探讨;既对圈层结构理论有所拓展与丰富,也从学理上解读和阐释了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值得一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